《断点—互联网进化启示录》读书笔记
本书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一个观点,“所有的网络都已必经历断点”。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一个系统如果不受制约地发展,必然会消耗掉所有的资源。但是蚁群和大脑却能避免断点后的崩溃,而是实现了自我限制,以达到某种平衡。
互联网会不会也有这种蕴含自我毁灭的类似生物学的特性呢?作者认为是有的,首先,互联网的物理基础是基于TCP/IP协议的电子设备,节点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数据的堵塞。其次,从互联网的使用者来说,人脑处理信息是有极限的。目前互联网之所以没有崩溃,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网络迁移到更新技术平台上,以第一章岛上的驯鹿为例,是因为它们不停地搬迁到更大的岛上。但是这只是延迟断点的来临而已。但这种迁移并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 因为如果只是规模上的扩大,如驯鹿只是从一个小岛移到另一个大岛, 因为规模的发展是指数级的,限制仍会很快来到。那么,想像一下人类的进化吧,互联网也许也可以不停地演化,比如,演化成使用不同能量的网络。同时,还是按人脑来比拟,也许互联网在进入断点后的崩溃能催生出一个更具智能的新型网络。
这种崩溃是指网络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不再继续扩张,而是动态调整,通过增加使用效率的方法再进化出真正的智能。
文中提到了“蓄奴蚁”,按说这种蚂蚁在蚂蚁社会可以说是所向无敌,但为什么它们并没有一统蚁族,建立一个伟大的蚂蚁帝国从而进化出蚂蚁文明呢?因为断点并不仅仅与消耗的资源、能量有关,还会受到其它各种条件的限制,比如蚂蚁的生理功能限制:它们无法处理过多的信息素,无法保持太长的记忆,所以它们的蚁群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数量。类比于人类的大脑,超忆症并不能给你带来智力上的好处,说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互联网也可以如此类比,如果只是数量上的膨大,当然很快进入一个断点,但是,如果加上搜索,就相当于一次伟大的物种演化。人类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也是如此,当万维网飞速发展之后,人们又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中的APP,这些APP往往功能单一,目标明确。这正如人脑的生长,从一遍空白的幼儿,开始慢慢学习和积累,长到一定年龄后,大脑皮层停止扩张,但并不是智力的顶点,而是智力活动的起点,这才是刚刚完成了人类智能的物理基础,当人脑开始死亡的细胞等于新增的细胞时,当被遗弃的神经元与新产生的动态平衡时,人脑才真正成熟。
还是以蚁群来类比,如果一个网络是从上而下进行强有力控制的,它的断点会来的很快。而如果这个网络是自发的,或者说能自我调整的,那才是有生命力的。作者在第五章以Myspace的失败和Facebook无意中的成功举例,说明控制型的网络往往会因为其自身的发展而崩溃。但是,我到不这么认为。因为他的例子并没有多少说服力,是的,一个网站或者软件,会因为创建者臆想用户的喜好而堆积各种功能,最终用户会迷失在这个软件之中,从而选择另一个更简洁的替代软件。但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现象,为什么这些技术天才和营销强人们会看不到呢?作者说,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当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时,人的大脑就超载了。说的有道理,好比一台电脑,无序地开启各种软件,然后系统崩溃了,最终只能重启。但是回到前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网站或者软件的开发者需要在其中不断地堆积各种功能呢?既然大家都知道简洁才是最好的,何必要自寻烦恼地增加功能呢?其实,应该是他们被逼无奈的。以QQ为例,我喜欢简洁干净的版本,启动快,不烦人,尽管也有人喜欢在qq里播放音乐,如果你实在不提供这个功能,他们也不会离开,因为QQ之类的社交软件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于社交群是有一定的粘性的。但腾讯还是不停地在里面加各种功能,播放音乐、截屏、新闻弹窗……,一句话就是利益使然,互联网上盈利的手段其实也就这么几种,想要变现,不外乎这些方法,所以,软件的发展其实是各方博弈后妥协的结果。另外,当软件中有了某些功能后,如果你喜欢用,其实你不会感觉到,但你不想用的,你会深恶而痛绝之。我认为,并不是控制让网络或者软件走向死亡,而正是自发的发展让它走向死亡。我们放弃了Myspace,选择了Facebook,不是因为Myspace做错了什么Facebook做对了什么,而是网站的天然宿命。我们抛弃了复杂的功能拥抱了简洁的界面,但是我们不会一直接受这种简单的功能,我们会不停地对它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最终把它又变成另一个需要被抛弃的复杂网站。
第六章中,作者展望了搜索引擎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说,网络中搜索引擎起到了神经元的作用,让互联网的效率大为提升,是互联网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目前的搜索引擎还是会被淘汰的,作者认为,当人与网络交互的越来越多时,网络非凡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记忆力会有助于网络理解这个正在使用它的人,从而让它在你提问之前告诉你答案。不过,作者似乎忘记了他在一开始就提出的观点,人脑之所以有智能,正是因为它会遗忘,正是因为这种使记忆缺损的现象才进化出真正的智能。所以,我很难想像这种大数据下的分析能让网络理解人类。
正如在现有前提下,我们无法想像机器会发展出智能一样,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为人类智能的发展提供很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大规模的互联网发展以前,我们是不可能进行如维基百科、开源软件之类的众筹众包和类似的协作活动。而这种分布式的智力活动,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高效超越了人脑的物理限制。但是如何面对同时产生的无序和混乱呢?作者认为这类活动在通过断点后反而可以很好地处理,比如,Quora网站,当问答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引进了专家认证方式,这种混合模式就运行的很好。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协同的智力活动和资本的众筹活动还是不一样的,开源软件的开发、维基百科的编写,还是有门坎的,这些专业门坎才是这些活动变得有价值的前提,想想百度贴吧的情况,你还会真的认为“众智”能成吗?事实只能是劣币淹没了良币,它都不屑于去驱逐。这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悖论,精英开发技术为氓众提供平台,然后因为数量上的差异,被驱逐出平台。比如上面说到的Quora网站,引入专家认证后,当然问答质量就提高了,但这只是把驯鹿从一个小岛移到了一个大一点的岛屿,可以想像,很快,随着影响力的增加,它又会被更多的垃圾填满。之所以现在我们能通过网络能找到合适的人正是因为这个网络还没有达到它的断点——用它的人还不多。
我们在这里谈论断点时,把断点当成一个需要尽可能回避的可怕点,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事物或者说企业,甚至连看到断点的机会都没有,在发展的初期就夭折了。在互联网领域里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所以,首先你得先活下去,然后才能可能面临终结大考。这里就可以反用一下断点理论了,断点是因为资源不足以支持系统的继续发展了,这里可是只考虑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是多个系统在竞争呢?作者说你只能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抢占这些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要免费的原因了。它们未必能通过断点,但至少能活到断点来临之时 。
不知不觉中,看到第9章了,跟着作者的思路,你看的很爽,每个字都浅显易懂,每句话都很有道理,但是停下来想想,却又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很多书都是这样,看的不费劲,但一无所获。好吧,我承认,这不是作者水平不够,而是自己懒惰的思维习惯和自以为是思维惯性。比如说,我看了书名,看了第一章,就自以为是地为作者勾画了一幅应该如何写作和论证的图谱。所以,当作者写的内容偏离了自己的想象时,就有些迷惑了。
以第一章出现的驯鹿为例,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驯鹿应该如何度过断点呢?它可以1)搬到更大的岛屿上 2)变得消耗更少的资源 3)改变消耗资源的类型,比如原来吃草,草不够吃了,改吃肉好了。4)改变生命的形式。
以此类比,当第9章作者突然谈起语言和沟通时,我有些茫然了,不过好在后来的文章说明作者只是用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论点。作者在讨论智能时,有时直接用网络代替了,这也是有道理的,没有社会关系,是无法形成智能的。而关系的成立在于能够沟通,所以弗洛伊德说“第一个用辱骂代替了扔石头的人是文明的创造者。”(p150)。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冷知识是令人丧气的,比如,他说学习语言有两个关键期,一旦过了这两个关键期,就很难学习了,这是有物理基础的:因为神经元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有可塑性,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大脑不更需要那些“代价高昂的神经元链接了,因为会说多种语言对进化没有任何好处”,(p151)。当然,在失望的同时也许可以会我们的懒惰找到一个科学的借口。
回到互联网世界,人工智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方式我们很清楚,就是基于“词网”,但在我们努力地逆向工程人脑来创造人工智能时,却发现随着人类对人脑认识的一步步加深,很多新的内容无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电脑上复制,比如,新发现的是“镜像神经元”,其实就是有模仿功能并能产生联想的神经元。但是聪明的人类总有解决方法,当我制造不出一种有这种功能的组件时,我可以利用人脑来完成,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说,电商中的“猜你喜欢”,比如你买了一个咖啡机,当然,你还需要买咖啡原料,买清洗工具,人工智能可以用一段代码,将这些可能相关的产品都收集起来,定期地向你发送相关的信息,但是现在并没有什么好的算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亚马逊则剑走偏锋,它根据历史上买了这个产品的人以后购买的内容来向你推荐产品,相当于让人脑代替机器来构建这种产品的相关性。
第9章的总结就是解决沟通问题的三个方法,前两个分别是1)创建一个通用语言。2)机器翻译。当然都有问题,作者提出了第3种方案,就是用人脑与机器沟通,理由是人脑是用神经元电脉冲来运行的,机器也是,为什么不能直接沟通?有点异想天开是吧?但是当你把书页翻到最后,看到作者介绍时就不这么想了,作者是BrainGate公司的董事长,他就是做人脑与机器接口的,成功的产品就是用人脑来控制假肢。
第10章又是以一个冷知识开场,“过去200万年间,人脑一直在稳步增长。这种情况最近已经发现了改变,在过去的2万年,人脑一直在缩小。”这“既不是进化平衡,也不是获得更高智慧的有效方法”,脑科学家David Geary说,“我们正在变笨”。(p170)。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有利的进化特征并没有那么重要”,生命的真谛在于“生存”而不是智能。当然,我们不用太担心,因为从人脑的物理特性来说,人脑的性能的确在下降,但是我们可以用技术来辅助它,前景就是人脑和电脑的溶合。
回到原来的驯鹿的例子,作者认为越过断点的最好方式是“改变生命形式”。看到最后,发现原来本书是一个广告。作者告诉我们,他公司的产品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当然,他说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