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日悔录,并非被迫的,尚未完全的——宋晓贤诗集自序

作者: liuping 分类: 清心诗丛-宋晓贤诗集 发布时间: 2018-05-01 22:14

 

诗歌是纯粹的艺术,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纯粹的?关于诗的纯粹性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不如说:也在困扰着中国的诗人。
一个非常敏感问题就是信仰入诗,尤其是基督信仰的内容入诗,在汉语中似乎显得特别扎眼。
一般大陆诗人对基督教很是警惕,内心是排斥的——当然,他们并不这样觉得,这也许与民族心理有关。
我知道,大家想要的是所谓纯粹的诗歌。那么,是不是诗歌里没有信仰(或者看不见信仰)就是纯粹呢?
事实上,佛与道的内容入诗已经非常自然,但圣经的理念进入汉语诗歌,就很容易引起挑剔。比如我的这首诗,提到了“以羔羊之血洁净罪”的问题,就有读者写了一些意见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担忧(也不知道是担忧哪一方面)。
是否因为我们想要纯粹的诗歌,对信仰就必须有隐蔽的表达?
问题是,中国文化里后来产生了禅味诗,而且读者也普遍接受,是否接受圣经文化背景的诗歌就比较困难呢?
诗歌里面有没有信仰的元素呢?
有信仰的诗人就不用说了,诗歌里面一定有与信仰有关的内容。比如参禅悟道的内容。因为对信徒来说,信仰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诗歌中不能不有所表达。
那么,没有信仰的人写诗,里面有没有信仰元素?
除开有的人有“以诗歌为信仰”之说,一般的诗歌里有没有信仰元素呢?广义来讲绝对是有的,比如,2008年四汶川大地震时期,许多诗人就在诗歌中写到了生死神佛末世等终极问题。这些问题,没有信仰的人平时不提,但关键时刻还是会从心底里冒出来。那么,藏在那里呢?还是在自己心里。我想,这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信仰,只是有的信命,有的信自己(别忘了,自己也是个偶像),有的信各种偶像……这些信念(似乎不能正而八经地称为信仰)常常会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诗人对一切终极问题的思考,成为这些诗歌的真实内涵,这是不能否认的。
不如说,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是怀疑论的一种。我们不能把信仰标签化,好象世界上就那么几个大宗教叫做信仰,其余的人就没有信仰,其实,每个心里都信着一切东西,要不然如何表达?人人心里都有一些确信。否则他的生活就会失去依凭。
其实,往深里说,诗歌就是信仰的表达,只是并不是标签化的,那么明显的,都藏在里面呢。至于有的诗歌把一些明显的信仰符号用出来,显得扎眼,让一些人不愿意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
诗人是一民族与一时代的代言人,从一代人诗歌中就能够读出一代人的思想与信仰。
本土的道与外来的佛教元素都可以进入汉诗,而且佛教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诗歌的表达疆域,我相信,在诗人与读者排除文化偏见的情况下,基督教的元素也完全可以进入汉语诗歌,并且一定可以给汉语诗歌注入充满活力的诗歌元素。

 

今天,诗歌的形式创新已经走到极处,诗歌江湖的喧嚣也是万籁齐鸣,但是华美俏皮的形式难掩心灵的荒芜。

随波逐流终于无益,我发现自己在外面一无所有,惟有心灵,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持守。我要回家,回到荒凉的内心,找回并且持守心灵的健康与诚实。

归去来兮,心灵荒芜胡不归?

诗歌是心灵之树所结的果子,若树根坏了果子也就坏了。虚情假意能写出表面优美的诗,但语言成为装饰,诗歌成为成功的自我掩饰。而我只想找到内心的真实。

这世界和其中的种种潮流都会消散,只有追寻真理与真诗的心永不会磨灭。

东亚没有忏悔的传统,那就从我开始,我的忏悔也仅仅是个开始。而且因着东亚人面子重于一切的特性,我的忏悔会让人觉得别扭,或觉不痛不氧,或觉矫情,甚至觉得滑稽,但是为了我小小的心灵能够得到更新,使其更加强健,忏悔又是这样必须,总得有个开始,总得有人开始。

诗中的每一个审问,都仅仅针对我自己。吾日三审乎己而三悔,但最终,今日之悔是为了末了之无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