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自序——李浩诗集自序

作者: liuping 分类: 清心诗丛-李浩诗集 发布时间: 2018-05-01 22:06

你对你的工作(写作)得反复检验。这是自我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一种疾病,自我的疾病。我通常把这种疾病,看作是天对生命的奖赏。接受这个奖赏,就意味着诗人绝对不能再接受,任何细微的败笔,存在于他的作品里。就这样诗人在不断地靠近他所追求的,贴近他心灵的诗眼(泉眼)。诗人必须这样做,这是对奖赏的感恩。所以那个失去魂魄的人,在这个黑暗而紧闭的角落,反复地朗读、心读、默想——他写下来的诗,或者诗句,或者词。有时候,他会把脑袋紧贴着冰冷的墙壁、闭上眼睛,用牙齿咀嚼着诗中的某一句话,念来念去,不断地打磨那一句话,或者某一个汉字。当然,这是诗人在那整首诗的整体状态之中与他之外的世界,进行的一场复杂而封闭的对话。诗歌的完成,也就证明了诗人与诗相遇神灵的结果。

我喜欢把这个结果比喻成时间与大地孕育的花朵,在这朵鲜花即将开放的那个特殊的时刻,在这种迷离的精神状态中漫游的诗人,是将“死亡变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除此之外,诗人的嘴巴里,总是念叨着什么,寻觅着什么,这是针对诗歌进入其它场域与自身的各种矛盾,各种“威胁”,各种“争战”的最终“相遇”。这种秘密的“言辞”或曰“错乱的神经活动”像电流一样,慢慢地结合在诗人写下的诗篇里。诗人不曾得知,那个时候他究竟问了自己什么,对自己做过什么。这来自各处的力,互相作用在诗人身上,最终促使了一朵花的完整盛开。如同俄尔甫斯,这同时是对“折磨”与“痛苦”的穿越。一旦那个时刻离开了诗人,花朵的开放,如同安静下来的暴力,自然完成;而那种折磨(即生命的磨难过程),并且令诗人内心痛苦的原由与本质,此时,诗人是毫无所知的。其实,诗人也根本不想知道。这并不是在宣判诗人就此拒绝了——对自我的和世界的洞察,聆听,还有与神的静静交往。

人为什么渴望知道得更多?我有时候问自己。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我来说,我只能把那引导我认识事物和体验时间的可靠的感觉,和那些事物与时间赠送给我的真实的经验保留下来,珍藏在我的生命里。我不是在依靠它们。在生活下,那些无数的事件与它们相互检验之后,它们让我懂得了相信,相信它们不会出卖自我。渐渐地,我把保留下来的感觉与经验,自然地转化进了诗歌里。可是,那些可靠的感觉和准确的经验,我相信了它们,它们就会真的永远守护我们,并继续生长下去吗?“背叛”和“谎言”,在一个绝对相信的环境中,出现了。这时,我们又重新回过头来,走到那座坍塌的城堡面前,将那尚未损坏的良木和基石保存下来,继承下去。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劳作,使命让我对此前进行了一场决定命运的选择。

将那些毁弃之物一一丢弃,这是责任吗?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残酷选择。在继承与丢弃的心理过程与遴选的方法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内涵。丢弃是对爱的再次体会与理解,也是宣告我们掌握了新的信任。那么筛选呢?它是对一个人智力的真正考验。这是外界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当你从愚蠢的人生的泥潭里爬到陆地上来重获阳光时,你便通过了命中注定的要求。当这段生命历程通过了它所接受的要求,并且获得了完成之后;唯有追随真理的人,得到了智慧的提升,褒奖与爱护,你也更进一步地靠近了真理和智慧。此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那个“从上头来”的开始,满怀欣喜地劳作与感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