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叶慈》:The Priest of Pan

作者: loaf 分类: 阅读 发布时间: 2018-06-17 23:50

借618之机,在京东买了一批书,到手先看《叶慈诗选》。    说来惭愧,这本书我是买错了的。当时是把叶慈的诗和济慈搞混了,而把他的生平又和拜伦搞混了,想买济慈的诗,是因为看了科幻小说《海伯里安》。但好在我还知道他在国内常常被翻译成叶芝,和“湿漉漉花瓣”的庞德是一伙的。:)

看国外翻译过来的诗,一向来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一直认为诗歌是无法翻译的。即使成了经典的译作,那也是一个新的创作,和作者的本意或者给母语读者的感觉又不尽相同了。

用母语读诗,从文字本身就直接感觉到意像和情绪了,比如“寒蝉凄切”,我不需要再想象出这个场景,而是从这四个字里直接能感受到清冷的伤感秋意,而看译作,就不可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给人带来的感受了。只能先把诗歌的内容具像化,然后以一种代入的方式,努力地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心情,但如果不知道作者当时的经历,也是枉然。好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传递作者的情绪和观点,而是激发读者的情绪和观点,退而求其次,也只能这样了。

具体到欣赏国外的诗歌,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方法,就是听原文的录音,也许会另有收获呢。比如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去搜一下原文

第一首是《牧神的祭师》,老实说,我很不习惯台湾人的翻译风格,可是这篇我居然没有找到国内的版本,网上只能找到两个版本,一个是我手头的杨牧版,另一个是傅正明版,如下图所示

这个版本,我也不喜欢。

还是看原文吧。从原文中能看出,他是每两句,合一韵,读起来应该是更有诗意,在喜马拉雅FM网站,到是有一段这首诗歌的音频,听起来还不错的。

The Priest of Pan

If the melancholy music of the spheres
Ever be perplexing to his mortal ears,
He flies unto the mountain
And sitting by some fountain
That in a beam of coolness from a mossy rock
Plunges in a pool all bubbling with its shock,
There he hears in the sound of the water falling
The sweet-tongued oriads to each other calling
Secrets that for years
Have escaped his ears.

而杨牧版的,用词也比较古怪,不过,他到是努力体现出原文的韵脚。下面是我手头这本书的版本

牧神的祭师

设使周遭忧郁的音乐
竟对他凡人耳朵太迷惑,
他走飞高山上
且傍清泉危坐:
苔石上一匹凉意
注入潭水重击兮涟漪。
于是在水势坠落的声响里
他风闻蜜口的山妖相呼些许
秘密,多少年
耳朵无缘记取。

好吧,不说韵脚之类的细枝末节,努力地欣赏这首诗歌吧。

主体是潘神的牧师,不是潘神,可以说是潘神在世间的代言人。他心烦于周遭忧郁的音乐,飞身上岩,听岩边瀑下落入潭的飞沫声中那些水妖间甜蜜的密语,但他却不再有兴趣那些秘密好多年了。Pan是好色之神,喜爱音乐,可以认为他的代言人也有相同的兴趣,但是,他却厌烦了音乐,而对洗澡的林妖们也没有兴趣好多年了。这首诗不知道是叶芝什么时期写的,无从揣摩他当时的心境,但是什么让一个好色享乐之徒变的寂寞如许呢?而这种寂寞可以从诗中“a beam of  coolness from a mossy rock”和“bubbling with its shock”中体会出来。也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对于没有变化的环境的百无聊赖之感,求变却无可变,主角的人设就是如此,他是代言人,他的个人意志只能体现神的意志,他可以厌,却无可变。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情绪,也仅此而已,也许这首小诗就是这么一个瞬间的心情,毕竟这首诗看起来也没有那么重要,我找了好多个版本的译作,还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